北京协和医院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患者实施个体化通气策略,极大地降低了该院ARDS患者由于呼吸衰竭引起的死亡率,并使ARDS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(ICU)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了8.4天。
ARDS作为一种常见的危重病,目前国际上平均的死亡率在50%左右。北京协和医院ICU从1998年开始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,该科主任刘大为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ARDS是“过程论”学说。他认为ARDS实际上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,而是一个综合征和临床表现过程,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应该对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。
2003年,协和医院发现,ARDS患者每次呼吸动力学监测数据可以很好地预测其肺功能的损坏程度。在对ARDS患者的治疗上,他们将小潮气量通气、开放肺泡策略、无创通气和俯卧位通气等有机结合,到底采用多少压力、多少容量、需不需要肺复张操作等均由ARDS患者的个体指标说了算。
北京协和医院经8年的临床实践,将ARDS病人死亡率由8年前的50%降低到23.4%,入住ICU时间由14.2天缩短为5.8天。据介绍,ARDS患者必须使用呼吸机,与此相关的费用每天平均需要1000元以上,是患者住院费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专家提出,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化ICU 团队才能为患者实施个体化通气策略,从而降低此类病人的费用。